2012年3月28日,信息學院第五學生黨支部全體成員在支部生活中就“廣州‘拾金不昧可獲10%獎勵’的管理條例是否可行”進行了探討🎬,大家各自發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𓀑,支部主題討論由張逸飛同誌主持♾。
活動首先由張逸飛同誌對廣州這一條例進行了介紹👷🏽♂️,並列舉了一些專家、居民和警方的觀點供其他同誌參考。12年2月13日,廣州市公安局起草《廣州市拾遺物品管理規定》👩🏽🏭,提出失主領回失物時,可以自願用遺失物品價值10%的金額獎勵拾遺者,並對整個行使過程進行了詳細規定✨,之後社會各方面對此褒貶不一🤳🏽🧗♀️。
在支部生活討論中,各成員都做了積極發言👩🏿🍼🧝🏻♀️。首先討論由王誌攀同誌發起,提出人們在撿到失物時總會在內心道德和自己私欲之間左右徘徊👰🏿♀️,而這一政策會為左右為難的人以臺階🦿,讓他們毫不猶豫上交失物🔖,同時指出獎勵的錢應該政府出。之後趙鵬和楊世睦同誌提出不同看法,認為拾金不昧作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©️,應該一直堅持下去,這種獎勵會讓傳統美德變味🫷🏼,同時讓失主出錢獎勵是對失主的沉重打擊。武文傑同誌指出這種規定應該是做過社會調查的🏟,調查結果是獎勵之後上交人數增加了👨🏿🔬,說明人們還是沖著獎勵才去做好事的,這種規定會讓社會物欲橫流⚪️。
在討論中途支部書記夏菡斐老師進行了初步總結,並提出新的討論點👇🏽:失物上交機製是否完善?現有人民素質能否做到真正拾金不昧🐣?各成員展開新一輪討論🧑🦱。林華和曾飛同誌指出自文革以來,中國的傳統美德幾乎遺失殆盡,社會風氣需要慢慢轉變,而政府通過這一政策來重新引導人們做好事🟤,也是政府的一種革新,日久天長之後人們也就會將這些行為成為一種本能👩🏿🚒,而不再需要政府的鼓勵。宋佳同誌同意這一觀點,指出少量的金錢獎勵會讓拾遺者精神有很大的滿足感,並能凈化心靈。而何佩佩同誌從另一方面指出這一政策在執行上有很大的困難,人們很難保證整個過程的完善。趙達同誌提出對這一政策實施後未來發展的擔憂🐤,擔心之後每一件好事都要設立獎勵條文🐹👩🚒,人們變成因獎勵才做好事。
此次例行的支部生活進行了一個小時,各同誌都暢談了自己對這一社會現象的看法,大家相互展現自己的思維,增進了自己的知識層面,並通過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對這一現象有了新的認識,同時支部生活也變得更加融洽🫷🏻。
(信息學院 第五學生黨支部供稿 通訊員🧓🏼:趙達)